“作为一个已经在国内硕士毕业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,同龄人都纷纷工作的“大龄”学生来说,来墨尔本读二硕是一个十分疯狂的想法。不是因为要镀金,也不是为了一纸海外学历,而是单纯地想体验一次在国外生活的感觉。“在启德教育《2025澳大利亚留学报告》中,墨尔本大学攻读管理硕士的Y同学说,“选墨尔本,算是几番取舍后的决定。”
一方面,它的生活节奏相对没那么快,文化氛围包容,天气气候也还算适合;另一方面,它的学校资源不错,尤其是我所申请的专业在业内口碑较好。出发前,我也做了不少准备——查学校、研究专业设置、刷语言成绩、做预算、处理签证流程,每一步都按部就班。但准备得再充分,真正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,心里还是不免发虚。
(图片来源:墨尔本大学官网)
墨尔本初体验:“哑巴英语”的挣扎
初到墨尔本的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像是拎着一颗神经绷紧的心生活。走在街头,即便周围环境安静美好,我依旧紧张。语言是最直接的挑战。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觉得“语言不过就是多听多练”,可在真正要张嘴说话的时候,我脑海里的单词、语法、句型像是被锁在了一个封闭的盒子里,迟迟打不开。我不确定自己的发音、不确定对方能不能听懂、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用错了词。于是我在课堂上几乎不发言,能不说就不说。点餐、问路、办事,我都尽量提前在手机上打好草稿,避免临场出错。那种“说不好又不能不说”的状态持续了很久,每一次开口都像是在接受拷问。
展开剩余65%兼职求生记:大胆Walk in终遇转机
除了语言,生活上的压力也很快袭来。墨尔本的生活成本远比我在国内预算里预估的要高。一杯普通的咖啡就要五六澳币,日常超市购物也几乎没有便宜选项。尤其是租房,每个月将近一半的生活费都投入进去。我开始变得异常节省——只买打折商品,不点外卖,尽量靠自己做饭。连超市里的即食便当我都要比价两遍才决定是否下单。
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,我决定开始找兼职。没有工作经验,也不认识人,只能靠最笨的方式:walk in。一家一家走进去,问店主是否需要帮手。第一次递简历时,我的声音都在抖。前台小姐姐笑得很友好,但我知道自己说话的节奏太慢、语法也有些混乱。连续几次碰壁之后,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在国外生活。
直到后来,有一家小餐馆愿意让我试工。我记得工作第一天,我从早上九点站到下午四点,不停地点餐、擦桌子、上菜。虽然回到家时全身酸痛,但我却觉得前所未有地踏实。这份工作虽然不光鲜,但让我重新获得了生活的节奏感。随着接触的顾客增多,我的英语也变得自然许多。那些从“你需要点什么”开始的简单对话,慢慢延伸到和同事的日常交流、顾客的闲聊、甚至偶尔的玩笑。英语不再是考试中的分数,而成了我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。
课堂生存战:澳式课堂如何重塑思维
与此同时,学业的压力也在一层层加码。澳洲的课程设计和国内截然不同。老师不会不太会给出“标准答案”,更多的是引导你自己找方向、构建逻辑和表达观点。起初我非常不适应,经常一堂课下来满脑子混乱。有些课程作业要分组完成,还涉及调研、制作、展示,每一环都要大量沟通。我几次在小组讨论中插不上话,回家后只能靠查资料和回放录像拼命补课。
但也正是在这些反复失败、努力赶上的过程中,我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我开始提前读课程资料,提前整理提问清单,在每堂课后写小结。慢慢地,我不再害怕表达错误,也不再过分在意自己的口音,甚至开始享受表达自己观点时的过程
留学期间的生活,从来不轻松。孤独的时候很多,深夜赶论文的焦虑、遇到问题没人可问的无助、节假日看着大家和家人团聚时的落寞……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。但也是这些情绪堆叠的过程,让我变得更有韧性。
求职蜕变:从自我怀疑到职场自信
临近毕业,我按照国内的节奏开始了秋招和春招。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。投出去的简历常常没有回音,面试有时候也只是走个过场。曾经也质疑过自己这段留学经历到底值不值。但回过头想想,在墨尔本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下让自己保持稳定;如何在缺乏反馈的状态下持续努力;如何在没有明确结果时依旧投入行动。这些能力,不一定能直接体现在简历上,但它们确确实实成了我思考和行动的底层逻辑。面试前做功课、面试后写复盘笔记、总结常见问题、调整自我介绍……每次面试我都会保持平常心,从不会因为失败而否定自己,我不再因为面试中的“被凝视”而战战兢兢,而是找到了自己主体性,看到了自己的价值,也懂得如何在面试中自信地表达自己。
我后来还是拿到了一个满意的offer,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方向,薪资也符合我的期待。我意识到,这段在墨尔本的经历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,或许不会给我立竿见影的成果,但它把我从一个总爱设限、胆子很小的人,变成了愿意多迈一步、去试、去拼的人。
发布于:北京市辉煌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